常見傷筋骨痛 ── 肩頸背、骨刺、脊柱側彎
筋骨酸痛,周身骨痛,是常見都巿病。因筋傷病,來求診的患者,從二十多歲到八十多歲都有。
向來有不少朋友問及骨傷的問題,最多的是肩頸痛,腰痛、膝痛、足跟痛……大部分骨傷的調理方法亦較一致,本來只打算寫一篇總論就可以,但在不同朋友的要求下,我決定稍作細分,談一談不同的病症。
肩頸痛非常普遍,常坐電腦前的讀者們一定明白。這兩天收到兩位讀者的facebook message,內容都是問及肩頸痛和肩背痛,兩人分別有骨刺和錯位的問題,都是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。其實不論是骨刺還是關節錯位,治療方法和建議都是大致相同:
1. 認清痛麻酸的病因
很多病人來求診時,第一句就問: 「如何把骨刺消除?」。每次聽到,我都會眉頭一皺。骨刺不一定有症狀(其實,二十歲後,隨著年紀增長,全身越來越多骨刺,大部份都是無症狀的),痛的多不是骨刺,而是骨刺附近的組織。大部分都是組織發炎或肌肉痙攣所引起的連串症狀,要解決的亦是它們。
同樣,脊柱側彎不一定有症狀,5度以內的側彎通常無症狀,5度以上的側彎多是不良姿勢形成,痛楚多是附近組織痙攣引起。
在這裡說明病因,是希望大家明白,這些都不是甚麼絕症,不是醫不好,只是需要患者日常配合方可有顯著改善,而大部分的治療其實只是輔助。
2. 引發的原因
引致肩頸背痛的原因通常是姿勢不正確、勞累、休息不足和缺乏運動。
姿勢不正確和缺乏運動最常見:長期以相同姿勢工作,如長期坐在電腦前,肩和背容易疲勞而緊痛;翹腳坐容易引起腰痛;坐姿卧姿不佳則全身皆痛。每天不是坐就是食,再不就是睡覺,缺乏運動所以抽筋的肌肉無法鬆開,疼痛日盛。
從日常生活中調理
再一次強調,改善慢性痛症,最重要的就是從日常生活中調理(骨刺、退化也是),治療只是輔助。只依賴醫生,不改正壞習慣,問題只會日益嚴重。以下是日常可做的調理:
1. 熱敷患處及附近組織
基本上處理所有慢性筋傷病,都是以熱敷為主。每次敷二十分鐘以上,隨患處外,周圍附近皆要敷。
注意切不要冷敷,冷敷令血氣凝滯,一方面拖慢復原,另一方面寒氣入骨,他日轉發為風濕;也不能濕敷,只可乾敷,即用熱水袋或電熱包,不能用濕的熱毛巾,以防濕氣入裡。
2. 制動
注意制動並不是不動,只是減小活動患處,讓患處多休息。完全不動只會令氣血運行不暢,令病情進一步加重。
3. 拉筋
對於日常生活只有坐卧食的忙碌人士,工餘後又無暇做足全身運動,無法令氣血運行,肌肉放鬆。退而求其次,就是全身拉筋,早午晚各三四分鐘,由頭至足拉一次筋,特別是患處。一方面可拉鬆結節令肌肉放鬆,身型變得更優美,另一方面可讓異位和錯位的關節歸復。
拉筋的方法,如小時候上體育課般,速度要慢,不能急,過急則容易拉傷。
4. 戒口
主要是戒生冷發物,防止風濕,或進一步加深病症。
切忌生冷食品,如汽水、魚生、涼茶,亦避免以生果作正餐,以防寒涼傷脾,氣血不暢,減慢復原。發物,如五辛、肥肉、鵝、筍、芒果、燒肉、糯米、有鯹味的東西,食後會令患處紅腫。
近期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