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灸 ── 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!

還有數星期就是每年香港中醫界的大日子 “三九灸”又稱 “冬灸”。近五年來,每逄 “三伏灸”和 “三九灸”,全港中醫診所也會忙個不停(其實國內也是)。

甚麼是天灸?
天灸是以藥物在特定的日子敷貼在穴位以治療疾病(屬於”無火灸法”或 “冷灸”的一種)。不同的病,選不同的穴位,(在一般的宣傳中,多數只提及可治療哮喘,咳嗽,鼻敏感,容易外感等上呼吸道疾病,其實只要選穴適宜,方法適當,對於經痛,腹脹,腹瀉,手足冷,筋傷跌打等不同疾病亦有明顯功效)

對於天灸很多人有很多疑問。如:已做了三年天灸,為何他有效,而他他他就無效?
無火灸法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,一直也能取得很好的療效,在近代國內,也有很好的療效,但香港的療效即一般,(問題並不是出於藥物的質素,亦不是穴位的準確度)…..在這裡我們可以看看兩地的分別

第一個不同—溫度
國內:貼藥後即離開診室,走到街上或商場中或回工作地方,這些地方多數無空調,即使有,也是非常環保的級數
香港:貼藥後留在有如雪房的診療室等候,即使是在私營診貼後立刻回公司或學校,沿途一路也有空調護航。

第二個不同—敷藥時間
國內:敷藥時間最小也有4-5小時,很多人會日間貼藥,夜間回家才除藥(我也是),曾聽聞有人貼數天(不讚成)
香港:多數指引說,成人2小時,小孩1小時

第三個不同—皮膚除藥後的情況
國內:除藥時,皮膚多有紅癢等過敏症狀,多數數星期才退去。(我也是)
香港:除藥時,皮膚微紅,數小時後退去。

基於以上三個不同,過去我也會要求病人貼藥時間逐次加長一點(第一次,約2-3小時,第二次約6-8小時),貼藥時多曬太陽或盡量不要留在冷氣房中,能做到的,療效也相對好。

其實在古書中有記載《千金要方》:“用旱蓮草椎碎,置手掌上一夫,當兩筋中以古文錢壓之,系之以故帛,未久即起小泡,謂之天灸。” 《普濟方》中載有:“目赤腫痛,紅眼起星,生移星草,捶爛如泥,貼內關穴,少頃發泡,揭去。”
在多篇古文中也有提及 “發泡”,雖然不是一定要起小泡才有療效,但臨床上,很多時見到貼久一點,效果較佳的結果

注意:
1. 小孩 “純陽之體”,較易發燒,貼藥時間不可一下子增長,可先資訊自己的家庭中醫師。
2. 貼藥的位置會留有色素沉著,通常半年以上才退去,貼藥越久,退去的時間越長。
3. 紅癢或發泡的地方,應只是局限貼藥的地方,雖然範圍小,但仍須做好個人衛生管理。

About 傑醫師

註冊中醫師。茹素十多年,堅持從不用動物藥治病,深信只要改變生活態度和習慣便能改善大部份疾病。曾於政府,私營及慈善團體行醫。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chan.drkit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