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到黎咁多濕???

30481_434404760978_2007571_n香港和廣東家庭有一個習慣,就是煲 『袪濕茶』。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服『袪濕茶』,如果你問媽媽“咩係濕呀?”,都只會得出麥兜和麥太的對話。

濕不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既念,很多行醫多年的人(包括我),對解釋甚麼是『濕』仍有點障礙。今天先來避重就輕,談些簡單的內容–濕之來源。

 

濕從那裡來?

在教科中,濕可由外界感染,亦可因五脏的問題而產生。

外濕成因:涉水、淋雨、居處傷濕,或以水为事

這句說話雖是白話文,但不夠生活化,若然稍作翻譯大家會便易理解!

  1. 涉水—近代的道路建設甚佳,根本已不用涉水,但類似的機會仍很多。

如很多女孩都留有一把長髮,洗澡後,都喜歡用毛巾包著,比較懶的就由頭髮隨風而乾,更甚者頭未乾就睡覺。隨風而乾,任由濕潤的頭髮敷在頸背上,數年後發為背瘡,多年後加重頸椎病。包在頭上的或頭濕直接入睡,青年以後,頭痛難解。

男孩亦有例子,大熱天時,運動或行街後,一身大汗,褲頭盡濕,或濕毛巾掛在手上頸上,此處受濕,濕疹或痒疹易作,但由於男士體質較盛,身痛多在中年後才發生。

  1. 居處傷濕—在水上居住的人已經不多,香港亦不流行在遊艇居住,耐何香港屋住奇景,加地勢因素,濕氣乃重。

樓高樓低都見濕:樓層越高價錢越貴,但高不一定好,我個人喜歡中層。高層者,立於雲上,濕氣不亞於水上,不開窗也難免水氣入屋,而高處寒重,多發為寒濕。樓低者,濕氣上蒸,但到處屏風樓,滴風不過,濕氣不散亦病。

不見天日也招濕:五六年前在北區診所工作時,某一間無窗的診室,每逄潮濕天,一側的牆總是濕濕的。後來不幸抽籤派入此房,那一年特別易病。若然你家中有一房間長期不見陽光,房內陽氣不足,往往濕氣易聚,住在內的人亦易中病。

面海地陷者亦濕:濕氣無分貴賤,不論家住背山面海的豪宅,還是住在地勢下陷的天水圍,屯門,同樣會見過地面牆身出水的奇境,但其實聽聞上水粉嶺馬鞍山亦如是….

 3. 以水为事-

今時今日漁民已經不多,即使是救生員也多數坐在岸上,但每天送冰、凍肉,或家中的住家男和煮婦則每天與水為伴。後者在家中洗碗涼衫,情況不嚴重,要累積三四十年,加上年老衰退才發為風濕,但前者,寒濕並至,辛勞工作,都是診所常客。

 4.另外書中明言 “夏秋之交,水氣上騰,濕氣最盛,一年之中長夏最多濕病”,但其實香港一年四季都濕,不用等到長夏。

內濕

由內在引起的濕,原因更多,但最多的原因就是飲食,故只談飲食。

  • 脾虛的人容易生濕。
  • 好食生冷甜食濃味精製食品等亦易生濕。

都巿人食無定時,大飢大飽,又長期用腦(思傷脾),都是導至脾虛的主因。

在水中央,必沾水氣,好食水中物的人,不論河鮮海鮮同易生濕。其如濕重食品還有極多,如菇,芒果,奶等,這些東西每次只宜小量服用。另外生冷食品,本性陰寒,傷陽聚濕又傷脾胃,生濕更易。

看完以上原因,不知大家又仲了幾多條呢?相信大家都明白為何醫師總是話你濕!

About 傑醫師

註冊中醫師。茹素十多年,堅持從不用動物藥治病,深信只要改變生活態度和習慣便能改善大部份疾病。曾於政府,私營及慈善團體行醫。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chan.drkit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