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脾食品外的健脾方法
健脾手法雖多,不外乎令脾氣血通旺。直接按摩該腹部或間接疏通支部經絡,直接補脾的食品或間接令脾氣血出入正常的食品,都可令脾越來越好。摩腹、捏脊、導引、熱水浸足、雙手托天理三焦等等,都是極有效的健脾方法。如果要詳細一一講解根本不可能,今次只選少數易做的來介紹,只要持之以恒,效果必定不亞於健脾食品。
散步
我經常要求病人做運動,但很多病人會回答:我做好多運動!
我:你個脈唔似做開運動喎,你做咩運動?
病人:散步呀(表情唔似講笑)
我:吓?(雙目無神,未能反應)
病人:我每日行成個鐘(佢好認真)
當中醫久了,似乎跟一般人的認知也出現脫節。在我認識中,散步或行路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 「正常活動」,根本不能算是運動。有些人會強調「我行到出哂汗」,我會理解為「散步」中「出汗」或 有出汗的「正常活動」,不能當是運動。
雖然散步不能像運動般有效鍛鍊脾和心肺,但卻能溫和、安全地健脾。脾主四肢,脾主肌肉,飯後散步半至一小時,運行氣血,消滯健脾而不傷氣,適合年事以高的長者。
保養脊柱、保持良好姿勢
在甚麼情況下你會找中醫骨傷呢?扭傷?跌倒?還是入錯門口?多數人只知道有跌打,不知道中醫骨傷科,即使知道,坊間對中醫骨傷的認識,通常只限於筋骨肌肉損傷等類似跌打的類型,並不知骨傷科經常治好部份內科病。
在十多年前骨傷科門診,經常有腰酸骨痛的人來求診,在教授「拉板咔」後,除了筋骨問題減輕外,部份人連耳鳴、目赤、小便頻、胃痛、心悸等病都減輕。臨床上,部份心胃腸不適的人,在腰背相應穴位上會出現結節或痛楚,而長期腰背痛的人,亦可因應該節段,發展出不同的內臟不適。有諸內形諸外,內外互相關連影響,脊柱旁的穴位與內臟相通。所以捏脊或調校脊柱及其旁的肌肉,可使那些有關內臟穴位的氣血流通更好,從而治理一些內病。
定時伸展腰背和避免不良坐姿,除了可以令脾胃病減少,對其餘臟腑都有好處。
香港全日制的中醫,針灸和骨傷都是必修科,所以香港本科出身的中醫都會明白和(略?)懂用針灸或骨傷推拿來治內科病。
摩腹,運動帶脈
長期有大肚腩的人,脾胃多數不佳,原因是多餘脂肪易阻礙肚臍附近那些與脾胃有關係的經絡。大肚腩難以一時消去,代替方法就是令腹部和帶脈氣血流通得更好。
「摩腹」這個名詞大家未必聽過,但摩腹或揉帶脈的動作一定見過。由於這兩個動作對通便和調節腰部線條,有一定作用,所以很多美容節目都會介紹,但其實他們對減肥只是一項輔助,絕不能神化。
「摩腹」的方法雖多,但都要「摩腹繞臍」,香港人多數食得太多,故健議順時針按摩,此舉能化滯通便,手法宜慢,時間約1-2分鐘,每天最小一至兩次,太飢太飽或腹部有傷都不宜。雖然按摩宜深柔,但一般人未必能掌握手法,所以大家不要太用力,以防按傷。
帶脈方面,國內流行「揉帶脈」,但其實頗麻煩,退休人士或許會有心機做,年輕人則健議扭腰代替。扭腰時不但要扭下腰,帶脈的位置,還要扭上腰脾胃俞的位置,每次每邊5-10下,以防拉傷。現今女士喜歡瑜珈,其中不少動作都涉及申展腰背部,亦可有健運五臟的作用。
之前曾在多篇文章中談及鮮淮山、生熟薏米可健脾,但值得大家小心的是,很多人進食巿面上的淮山、薏米粉後,不止未能袪濕健脾,反而越食越虛,越食越濕,真不知是他們添加劑中出現問題,還是原產物質量的問題……..
近期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