閒談虛汗、淡汗和大汗
幾乎每天,也有一些婆仔或媽媽在診症途中插口發問。
病人媽媽:亞仔啲汗無味,好虛呀,要點調?
我斜眼望一望那母親,道:母愛真偉大,為左子女,真係乜…都願試!汗有無味唔駛理!
病人媽媽:唔係喎!我同佢老豆啲汗都係咸㗎,中醫話淡汗虛呀嘛?
我跟一面苦惱的少年說:淡汗唔係咁解,你真係幾孝順,乖呀!
年青人深呼吸苦笑:無法,我阻止唔到佢……
汗有多種,但淡汗就?!
中醫把汗症分為:自汗、盜汗、黃汗、戰汗、脫汗、局部出汗等等,而淡汗是民間的說法,未有一致定義。多數說法偏向,淡汗是盜汗或淡汗是自汗(虛汗)的解釋。而汗味淡之說,似是以字面強解出來的錯誤解釋,現時未查出有醫學古書有類似解釋,如有人查到,歡迎分享。
出汗有好壞,貴在適量
近年運動型的男女,他們對肌肉運動量的計算,多有適當的概念,但對出汗量多少的計算,可能就有一點模糊。
適當出汗可以滋養皮膚,袪風除熱,清泄多餘心火,但過份大汗就會「氣隨汗脫」,只是坐著,也會 HP 大跌,是一個易累易外感的人。如天天如是,「汗為心之液」,面為心之華,心氣一虛,失眠心悸,面色悔暗青白就會發生。故充足運動的人本應面色很好,但因過份出汗,面色就會反差。
大汗未必有得醫
日間出汗過多,稱為自汗,睡中出汗稱為盜汗。
盜汗,小朋友和老人多見,多數是由虛症形成,只要一兩服藥即可見效,且不用久服。自汗病因則較複雜,對於後天、因病、暴曬或更年期出現的自汗,相對亦要服藥長一點時間才可收效。
在我的臨床上,天生大汗的人,止效果往往不佳,所以治療方向應是防止大汗後的不適,和大汗後身體更虛弱,做成進一步汗出不止的惡性循環。
簡單應對因汗出後疲倦
治療汗症的方藥極多,但這是醫師責任,故不在此說明。
天生大汗人,服藥未必能止汗,但我們還可以補充因大汗流失的氣陰。
參片 4-5 片,每週焗水,代水服 3-4 天。就可以安全補氣。防止進一步惡化。
近期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