彙整 | 保養
RSS for this section
夜食無益易老又肥好難救
大家幾點食晚餐?八點?九點?還是更夜?
人無橫財不富,馬無夜草不肥,人若夜食呢?快肥快老。夜食包括宵夜和太夜的晚餐,肥是指肥而不壯,肥腫難分的虛胖,不健康的肥。
幾點前食好會些?
午前為生氣,午後為死氣。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,避死氣也。《內經》曰:「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陰氣虛。」故早飯可飽,午後即宜少食,至晚更必空虛。
我家桑果又結果
只要曾食過自家種的桑果,你就會對水果檔中的不屑一顧。自家種的清甜多汁,沒有一點酸澀,亦不會有渣,至於野生的,雖然香港山邊很多,但我還未敢試。
樹上熟和入雪櫃後大不同
我家的小桑樹,連盆才有一米高,今次結了六七十粒桑果(每天聽佛經,當然多產),但我不會一次過採下來,只會食一粒摘一粒。
中醫對保存食物方法十分講究,保存方法除了影響該物之保存期外,還對其寒熱、精氣有不同影響。
樹上熟,受盡陽光,即使是寒性的水果,亦會有綿綿陽氣在內。桑果即摘即食,陰陽並補。摘下後,那一絲的嫩陽、精氣,會慢慢消散,若再入雪櫃,不但滅陽,還增其寒性。很多人以為從當地急凍空運生果和沙律菜來港,跟在當地食差不多,其實已大大不同。 深入閱讀…
女人唔Keep好易老
少女十八無醜婦,那怕留得住溫度、速度、溫柔和憤怒,就是留不住青春。「老病死」如影隨形,是人間必經之苦,所以不用害怕老,因為你一定會老。話雖如此,若我們多下功夫,仍可以老得健康,老得美麗。
若要把膚色體態保持在健康狀態,除極少數人是得天獨厚外,大部份人都必須下苦功。坊間流傳著很多延年郤老,美容美肌的妙法,內容五花八門,在我看來大多有理,但若要真的有效,即要持之以恒,絕不可一暴十寒。
1. 令皮膚肌肉得到滋養──充血。
全身的臟腑器官都必須得到氣血滋養才會健康,皮膚和肌肉也一樣。在健康狀態時,皮膚充滿彈性,脂肪肌肉分配均衡,看起來才會美。令它們得到充分滋養,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令其充血,方法如下:
運動
這是令皮膚充血的最佳方法,一方面改善心肺功能,又可以令肌肉重組到柔美的狀態。最好能做到全身運動配合一兩個局部重點。能活動全身關節,兼持續微微出汗的,肌膚就會得到充分的滋養,所以長期練yoga,跳舞,練動功的人,外表多數保養得較好。
溫度改變
熱力可以令局部肌膚充血,所以浸浴可令皮膚變好,但這樣做其實不太環保。我們可做局部的熱敷,若想令雙足更滑更白,可每天熱水加半個檸檬浸足二十分鐘。若想臉色白裡透紅,每天用熱毛巾敷三至四分鐘。但必須注意,浸足可坐著,但敷面必須卧下,因為熱敷令肌膚放鬆,地心吸力可拉大毛孔。最後,熱敷後最好再冷敷一至兩分鐘,令毛孔收細。
體位改變
人是直立的動物,我們每天也跟地心吸力對抗著。水向下流,身體的血液也受影響;日子有功,面色越來越差,下身雖因多氣血而仍然白滑,但變成肥腫難分。所以每天應做幾次三至四分鐘的對抗地心吸力活動,如平卧抬腿。這適合整天只是食坐卧的人,但這種改變體位的小運動最好配合全身運動,否則只能救得一時。但要注意,有些人主張倒立,但倒位會令大量血衝向腦和心,有心腦血管病和年紀大的人不宜嘗試。
2. 飲食篇
戒口
除必須戒煎炸食物外,將水果當正餐,汽水、魚生、涼茶也要戒。生冷食品損傷脾胃,影響月經,亦會令血行變慢,影響面色。
養顏美肌的食物
《素問•上古天真論》 “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發長;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沖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…五七陽明脈衰,面始焦,發始墮;六七三陽脈衰於上,面皆焦,發始白”
女子的面色毛髮,與肝腎、陽氣、月經息息相關,故必須先作養好;有關月經可參考我的舊文〈略談經痛〉。另可持續小量吃滋陰助陽的食物,如雪耳滋陰,肉桂助陽。滋陰食品滯脾胃,助陽食品易生暗瘡,故只能每天小量服用。
其他食品
紅棗水:每次兩至三枚紅棗,有些人貪快用二三十枚,多則易生燥,會有反效果。
紅菜頭:它是很好的補血品,但亦十分寒涼,故服時應加大量生薑,以妨未見其利,先見其害。
飯後果:如每晚飯後食一個奇異果,有助大量補充維他命C。
淺談秋日養生法則
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肺,冬為飧泄,奉藏者少。」初讀中醫時,每一個學生也要背這一句,但那時根本不會明白個中精要。十多年後,才明白,這幾隻字,字字珠璣,十分實用,若把句中的意義推而廣之,萬卷不盡。
氣血運行亦隨天地變化而轉。季節變化,心病身病,由此而起。病起之時,隨要用藥物外,其實亦要多加留意情緒的調節。身心同治,事半功倍。
心身同病,一同療理
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 ,分別主要由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影響,而秋天屬金肺,肺主悲,秋日特別多愁緒。
禮記中「西方者秋.秋之為言,愁也」,的確 「天昏昏兮人郁郁」。秋天就是多情緒病,而那些病多偏於悲,鬱,愁之類。
身體則因氣血運行失衡,而引起不同的病,如 「逆秋氣,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」、「若夏月好吃冷物過多,至秋患赤白痢疾兼瘧疾者」,或把各舊患引出。
調節之道
1. 從心出發
秋,禾穀已熟,生命將終。秋主收,心肝之氣內收,喜怒不達,愁緒自然易生。 「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」這是內經中,緩和秋收,防止秋愁的方法,具體操作方法很多,如《理瀹駢文》:「七情之病也,看書解悶,聽曲消愁,有勝於服藥者矣。」那個曲和書,不是驚嚇片,也不是悲情小說,而是偏向於平淡的東西。但那種平淡的節目,不是每個人也能接受,我們只要做要到心平氣和,安於現狀即可。
2. 生活習慣
「 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」,次序是先早臥,再早起。早睡眠一方面能滋養五臟,使各臟腑的血氣更平穩,另一方面又可避晚上的陰氣涼風。早起,日出而作和適當進行活動,使氣血微動,溫養五臟,能令日間更加精神。這種生活習慣,可順應秋收之氣,又不會使身體過於疲乏。
3. 飲食出發
「當秋之時,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。」
「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,禁寒飲食,禁早服寒衣。」
「七月七日採蓮花七分,八月八日採藕根八分,九月九日採蓮實九分,陰乾搗細,煉蜜為丸,服之令人不老。千葉蓮服之,令人羽化。」
《法天生意》曰:「立秋後十日,瓜宜少食。」
《雜纂》曰:「是月採百合,曝乾蒸食之,甚益氣力。」
秋日飲食宜忌極多,略說一下就是, 不宜過食辛辣和燥熱的東西,因秋氣燥,再食燥熱辛辣定必傷陰,容易引起各上呼吸道和陰虛的病。可稍多食蓮子,蓮藕,百合,芝麻等養陰食品。
最後,坊間有很多秋日湯水,如雪梨、雪耳、羅漢果茶等,都是由這些法則變化出來,這些湯水的目的是 「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」以達到「容平」的結果,所以煲這些湯水時,份量不用多。
近期迴響